把课堂组织起来
(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教科室摘录)
紧张的高考总算过去了,和几位高中校长在一起聚餐,虽然高考成绩还没有出来,但心情还是挺放松的。在聚餐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地提议,以后高中校长也应该与高三毕业生同期参加高考,这样才能够通过体验高考,来更好地搞好高考应考工作。这个意想天开的建议,顿时遭到大家的反驭,反驭的具体理由到没有,不过他们说,如果真的让校长们参加高考,很可能的结果是考得最好的校长,他们学校在高考中可能考得最差;而考得差的校长,也不是没有可能,他们学校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校长说,校长并不是高考应考者,而是高考应考工作的组织者,所以需要的是校长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不是亲自下水的高考应考能力。既然校长需要的是组织管理能力,那课堂中的教师,是不是太执着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呢?
一、“学生学习”如何应付“教师教学”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非常偷懒的人,只要和谁一起出门,那我一定不会去记路。尽管同路人会非常善意地告诉我,应该从哪儿到哪儿之类的,但我总是以听到的话来回应他;让他以为我在他的指导下,已经记住了路应该怎么走。其实,一个方面,他讲的话有些我是听进去了,有些并没有听进去,之所以他认为我听进去了,是因为我只是用听进去的话来回应他,没有听进去的话才真正的障碍我自己如何走路;另一个方面,当我反听进去的话告诉他以后,我自己也把这些话忘记了,既然有他带路,我为什么还要浪费脑细胞去记路呢,当我说完之后,也就把原本听进去的话也还给他了。所以,尽管他认为我已经知道怎么走这条路了,其实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是一个非常偷懒的人,因此我也往往用偷懒的想法去推测学生;那就是每次教师把知识点讲完之后,教师往往会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讲的知识点。可是,学生会不会也用我的伎俩来应付教师呢?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那些听懂了的同学马上就举手了;当教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时,另外一些听懂了的同学又举手了。看起来,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被同学们解决了,但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全都搞懂了。事实上,我也怀疑,当这些同学当面把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解决之后,他还是否真的继续巩固这些知识;也更担心的是,那些当时不能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其他同学解决之后,他还会去请教别人,或者自己想方设法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原因只有一个,这些问题并不是学生自己的,而是教师的,只要有人帮教师解决这些问题,那课堂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我更愿意把学生看成是自私的,至少在学习上尤其如此。这就象吃饭一样,如果是自己饿了,那吃什么都是香的;如果是在别人强求下吃东西,那怕是山珍海味,也会食之无味。因此,教师可以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有趣,就像把菜尽可能做得美味一样,虽然这样可能让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但如果还是教师要让学生学,尤如家长强调孩子吃饭一样,再有趣的教学内容,再美味的食物,学生学起来和孩子吃起来,还是远没有自己想学,自己想吃时,那么的有意义,那的有味道。今天我们总讲需要给学生减负,其实学习的负担是相对的,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多与少,也不是内容形式的丰富与否,而是学习究竟是因为学生自己想学而主动的,还是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而被动的。
二、“教师教学”隐在“学生学习”之后
当学生来问我们问题时,一开始还有点点拔或者启发的耐心,可当自己讲了两三遍学生还不懂时,我们最直接的体会,就是自己直接做题目,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还问学生是不是会做了。这个时候的学生要么已经把答案背住了,要么可以模仿我们是怎么做这道题目的了,在我们威逼之下,他们也就直接再一次把答案告诉我们,或者再一次模仿我们做题目的程序再做一遍。于是,学生仍然无知地走了,虽然他得到了答案,却还是没有搞懂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没有搞懂这个答案是怎么出来的;而我们呢,既为自己能够做这道题目而骄傲,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还自以为是地觉得,学生在我们的“教导”之下已经学会了。
经常听到老师说,同学们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听课,这句话偶尔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学生听课,自然应该认认真真的听,要是不认真听课,那岂不是浪费了课堂学习的时间。可是,难道学生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课,就不能有别的目的吗?如果学生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那他上课的目的就是听老师的,就是帮助教师上好整堂课,而不是让自己从课堂中学到什么。当学生对教师讲的东西早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还要好好听课;当学生对教师讲的东西百思不得其解,他为什么还要好好听课。也就是说,当教师上课讲的东西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时,学生最应该做的并不是好好听课,而是想办法去自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位,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学习;只有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有选择性的接受,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学生学习的活力,而不是教师教学的激情。
如果我们承认了学生学习对教师教学的选择性接受,也就承认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权利。于是,课堂教学的第二个功能就出来了,那就是如何把拥有自主学习权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组织功能,把学生自主学习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学习时难以取得的成效,尽可能地达成或者予以实现。因此,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生自己学习,二是在教师帮助下的自主学习,三是在有组织的同学群体中的合作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学习都始终灌穿其中,如果没有了学生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再热闹,都是没有灵魂的课堂;虽然课堂教学并不能替代学生学习,但却可以让学生学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去解决在下一个层次所无法解决的学习问题,去实现下一个层次所无法实现的学习目的。
三、课堂组织的思路与出路
课堂组织意识着教师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因为有了学习责任,而成为了课堂学习中的动车,而整个班级就成了动车组。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定位可以用“得寸进尺”来形容。最早的教师,是家长带孩子实在忙不过来了,或者家长实在教不过来的,就请一个人偶尔来帮帮忙;一看有人帮忙,而且帮得越来越专业,就甘脆把孩子送到教师家里来,教师家里肯定没有这么大,于是就单独办起了学校;一旦有了学校,学习的责任似乎就已经不再是学生的了,,因为判断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判断一位教师的好与坏,就是由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的。于是,原本是因为学生要学所以需要教师教,变成了因为教师要教所以学生要学,教师就从裁判变成了运动员,从导演变成了演员。很有意思的是,裁判往往更愿意当运动员,导演也更喜欢当演员,因为身份降了一级,会少了更多的责任,多了更多的自主性,也即教师少了组织整个课堂的责任,但却多了如何管制单个学生的权利。
课堂组织意味着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堂感受,让学生在参与和感受中收获知识。当教师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之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就变成了如何设计和组织整个课堂教学了。问题在于,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究竟把课堂教学视为一次日常活动,还是视为知识的传授。如果视为一次日常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活动的附带品,那这样的活动就会更加注重活动中学生的感受,更会注重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有没有收获,当然最大收获就是学生因为参与而喜欢上课,因为收获而收获知识、方法与能力。但如果教师把课堂教学视为知识的传授过程,于是教师就成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工具,知识成为课堂的灵魂与主宰。因此,课堂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知识融入课堂,而不是让知识主宰课堂。
课堂组织就意味着要发动学生相互学习与相互竞争,让同学在相互学习中借鉴方法并学会与人相处,让同学在相互竞争中激发潜力并提高班级整体水平。课堂教学中的竞争,并不是教师与学生比看谁更优秀,而是学生与学生比看谁更优秀。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裁判,重要的不是如何管制学生,而是如何让学生接受好的课堂游戏规则,并让好学生在课堂游戏规则中胜出,让差的学生在课堂游戏规则中寻找到努力的方法与方向。很可惜的是,教师们往往在课堂中披挂上阵,最后听结果不是教师评价学生学得好不好,评价学生在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好不好,而是学生评价教师课讲得好不好,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好与不好,呜呼!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