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专栏 >> 科研专栏 >> 详细内容
 
科研专栏 >> 正文
崔其升究竟超越了什么
日期:2016-04-02 19:36:12  浏览量:349

崔其升究竟超越了什么

——李炳亭再论杜郎口

(秀水高级中学教科室摘录)

      如果把崔其升等同于“杜郎口”我相信大多人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如果把崔其升或“杜郎口”等同于“课改”,恐怕有人不一定会心悦诚服。自从14年前崔其升另起炉灶重建课堂教学开始,尽管杜郎口早已成为无数人心目中高山仰止般的教育殿堂,然而争议和菲议就从未停止过。

      有人撰文质疑说,“怎么能抑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呢?”甚至还有媒体这样嘲笑,杜郎口的课堂不过是“萝卜炖萝卜”、“压缩饼干”云云。崔其升对此很是漠然,却私下里对朋友讲,用“牛肉炖萝卜”比喻课堂简直是荒诞的,谁是萝卜又谁是牛肉?这是典型的角色不平等和对学生的人格歧视。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囿于认知局限,因而总陷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痴迷于对教材的过度开发,总在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间首鼠两端、纠缠不已,他们的教学里哪里有什么学生主体。他还说,有些人的思考仍只停留在教学层次上,他们暂时还看不透当前教育的根源性问题,也看不懂杜郎口改革的本质是什么。

      崔其升所谓的改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杜郎口究竟在改什么

      中国教师报曾经5次大篇幅报道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从此刮起了一场杜郎口旋风。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确是从“课改”开始的。然而,课改仅仅是“改课”吗?

   大约20年前,当洋思中学率先把“学”置于“教”之前时,中国教学改革的帷幕便徐徐来开了。洋思中学针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引发了“教学关系”的松动,也带来了“课堂效益”的显著提升,这是洋思中学对中国教育改革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学的根本首先是教学关系”,但教学关系的重构,在一向极其重视“教”的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里,一直被视为教学的禁区。杜郎口的价值恰恰在于他们挑战了这种观念,重构了全新的教学关系,也意味着他们继洋思中学对课堂“结构调整”之后,完成了对教学改革的根本性突破,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正是始于杜郎口颠覆性的探索,中国的课堂教学步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学中心”时代。

     然而,教学改革仅仅是为提升“效益”吗?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改革的本意是为了“改变过分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一言以蔽之,当课改只为了“知识”和“效益”而发生时,那么,这样的课改显然是功利的甚至是“反课改”的。

     如果说杜郎口的改革是基于重构全新的教学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一套以教学关系为核心的“杜郎口体系”,我们还可以称之为“杜郎口教育学”。“杜郎口教育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具有普适性吗?他触及了哪些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杜郎口能复制吗

     从0+45到10+35,杜郎口中学从来不讳言在抑制教师的讲授。

     从分组到编制导学案,从“三三六”到“自学—展示—反馈”,如今“杜郎口模式”早已风靡大江南北,杜郎口从来就不是孤独的。

     师从杜郎口、临摹杜郎口的学校何止千万所。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就是杜郎口最忠实的追随者,如今这所学校也和杜郎口一样名声遐迩。在前景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雷看来,杜郎口的样本价值恰在于它可以复制,张雷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激动地说,杜郎口就是新课改。张雷这样说的依据是他认为杜郎口真正解决了新课改理念如何落地的问题,他“复制”杜郎口也切实解决了他所在学校的教学困惑。张雷去杜郎口中学不下10次,他说每次来都有全新的感受,每次来都内心震撼,每次来都能找见与杜郎口的差距。但张雷同时又认为,杜郎口有些东西还真复制不了。

     在杜郎口小学邵学忠校长看来,假如杜郎口不能复制,怎么会有现在的杜郎口小学?杜郎口小学可是异地办学,很能说明问题。但邵学忠也同样认为,杜郎口技术的东西可以复制,而不能复制的是技术背后的东西。

     杜郎口不能复制的究竟是什么?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一针见血地说,永远复制不了的是崔其升这个人。

     田保华说,杜郎口的成功根本是因为校长是崔其升。他还说学校与学校的差异其实就是校长与校长的差距。他建议学习杜郎口的学校,不是简单地去临摹杜郎口模式,而应探索杜郎口中学的机制、文化和杜郎口人所特有的那股“杜郎口精神”。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也认为,杜郎口之所以成功的秘密在于崔其升,学习杜郎口照搬照抄去的是“模式”而不是崔其升。学习杜郎口的关键是要学着“像崔其升那样”当校长,成不了“崔其升”那样的人,就做不成杜郎口那样的教育,李镇西认为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像崔其升这样的校长太少了,他还撰文著述呼吁有良知的教育人要“保卫崔其升”。

      崔其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崔其升其人

      在杜郎口中学,老师们“迷信”崔其升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问题是老师们为什么偏偏就“迷信”他,难道就因为他是校长?

    “别人是用心做事,他是用命做事。”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每次谈起崔其升都用手抹泪。她说崔校长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明明知道不能过度劳累、不能生气上火,可他却总是一天天连轴转,常常是顾不上吃饭休息,哪怕工作中有一点小瑕疵都不放过。张代英看在眼里,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太劝他。她悄悄找到崔校长的爱人高老师,两个人想一起劝劝他,没想到刚一开口,他就不耐烦地嚷道,“工作干不好,要命何用?从当这个校长的那天,我早就把命豁出去了。”高老师捂着嘴再也忍不住了,俩个人抱在一起无助地大哭。

      崔校长的工作信条是“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谋发展”,刘贵喜老师说,他就是我的镜子,我总能不断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不拼命干,就对不起崔校长!”刘贵喜老师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兼任初三年级主任,并跨学科担任着外语、物理两个学科的学科组长。即便是这样,刘贵喜也有几次被处分“停课”。2011年,学校推进“0分课堂”评价,规定凡是学生“不快乐”的课堂一票否决。刘贵喜那天的课是试卷处理,不知怎么崔校长突然进来,扫了一眼,课就被化了“0分”。记者好奇地问她,难道你就不辩解?没想到刘贵喜老师说,那只能说明我的课并未能做到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好的。刘贵喜说,在杜郎口中学,老师们都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第一是本分,第二是过失”,因而工作都抢着干。

      徐利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也是杜郎口中学唯一的特级教师,他是数学学科组长,也是杜郎口中学教学的代表性人物。在杜郎口中学,徐利老师有过“三下四上”的传奇经历,他曾经三次因故被“撸下来”,又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来。徐利说,我被拿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会讲”,自以为当教师就要讲得精彩。殊不知,教育哪里仅仅是为了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而是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放手让他们在体验中发现知识、享受成长。他说,我就是在这样的磨砺中一点点超越了自己的。徐利说自己一点也不怨恨崔校长,相反却充满了感恩,他说跟着崔校长不仅学会了教学,也学会了做人,“如果不是他的严苛和责任,我只能是一个讲得精彩的‘平庸’的教师。”

     在徐利眼里,崔其升是一个大公无私、专注执着,有强烈使命感和精神洁癖的教育圣徒,“他感召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徐利说,很多人都学杜郎口,然而不少人根本没认识到,学杜郎口首先得学“杜郎口精神”,崔校长就是精神、标尺、格局,是杜郎口的“魂”。可徐利老师没有说,他的成长本身也是一种精神。

      其实不止是徐利,杜郎口的每一个人,每一天就一门心思地比工作、比进步、比奉献、比成长。这就是崔其升任校长的杜郎口。

     “一事不优,不做二事”。

     “教师明辨是非,学生通情达理。”

     “成绩让别人说,不足让自己找。”

     “领导要具有高尚的品格,事业的忠诚,工作的主动,问题的敏锐,评价的具体,落实的兑现。”

     ……

     杜郎口怎样上课  

     今年新学期开始,杜郎口中学再掀狂澜,竟然推出了“无师课堂”。一时质疑再起,有人这样说,“崔其升誓‘偏执’进行到底”。不仅杜郎口中学这样做,甚至就连异地办学、建校仅仅一年半,远在临淄的杜郎口小学也这样做。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少讲都不会,“无师”能“自通”吗?

     还是听一听最早实施“无师课堂”曾经“三下四上”的杜郎口中学本部教师徐利怎么说吧。“按照崔校长最初要求,无师课堂就要首先做到教师不进课堂,让学生自主、自由地体验和享受学习。”徐利回忆说,他第一次上这样的课也是揪着心的,那节课他悄悄躲在教室外面偷听、记录,你别说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学生不仅仅学会了,而且学习氛围比平时好得多。徐利说,杜郎口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是完全值得信赖的。

     邵学忠这样讲述在杜郎口中学第一次接触“无师课堂”的感受,“真是没想到,‘无师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学生的表现太出色了,他们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富有激情。”邵学忠下定决心,回去后也跟着在杜郎口小学推进“无师课堂”了,事实证明一年级的小朋友竟然也能够“无师自通”。崔艳艳老师这样介绍她第一次上“无师课堂”的情景,她说,“当课堂出现‘卡壳’的情况时,我几乎忍不住想回到讲台上了,但最后还是静静地看着他们,大概两三分钟后,课堂又运转如常了。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美德,如果不等待,就很难有进步。”

     崔其升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他为什么一定要推动“无师课堂”呢?

     早在3年前,杜郎口就首先提出了“去除导学案”。为什么最早发明导学案的杜郎口,却要把自己的发明成果丢弃呢?崔其升说,导学案是教师控制课堂的又一个枷锁,他甚至把导学案描述为课堂教学的“毒瘤”,因此非去掉不可。其实,他鄙弃的不是导学案,而是对学生的“控制”,当导学案去掉之后,他依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有意的存在,事实上就对学生产生着有形的控制,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控制不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自由、自然。徐利说,崔校长推进“无师课堂”哪里是基于知识教学的考量,而是在进一步“抑讲”,是不折不扣地实现“学生主体”,是去除教育刻意的“人为控制”。

     “无师课堂”是“消灭”教师吗?

   在崔其升看来,“无师课堂”不是“消灭”教师,而是鼓励教师彻底放手,从而在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自己,去“控制”不是去除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引领,相反,教师恰恰应着重引领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也不是单单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在学校时空的方方面面。

   从0+45到“无师课堂”,相同点都是“不讲”,从表面看是杜郎口绕了一圈又回归到了原点,但却又有本质的不同。当初的0+45是矫枉过正,现在的“无师课堂”是水到渠成。     

    课堂就是人品

   “教师就是条件,他的任务就是开发、利用学生。”

   “课堂就是情感,就是快乐。”

   “课堂就是自由、自主、自然、自悟。”

   “课堂就是生命。”

   “课堂就是品格。”

   ……

     如果听崔其升这样概述,你会如坠雾里。但另一方面,又恰恰凸现出崔其升的教学高度和教育格局。站在“术”的层面来猜测和评判杜郎口,只能是雾里观花,误读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说杜郎口中学重构教学关系,改变的是师生角色,解决的是“怎样学”的问题,那么,“无师课堂”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在崔其升的认知里,这才是课改的“禁区”。在“杜郎口教育学”里,教学的根本是重构教学关系,教学的本质是“教育意义”。在崔其升看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为什么而存在?学生为什么而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崔其升说,课堂就是人品,教学就是培养性格、品格、人格。好的课堂要达到“六维”,即知识、能力、信念、思维、意志、品质,他认为“人品”才是课堂教学的“魂魄”,人品包含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工作就是修炼,课堂就是人品”,是崔其升教育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杜郎口课改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他认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抵达道德人品的修炼“法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获取知识,而是修炼生命的高境界、大格局和使命感,每个人不仅要成为“卓越”的自己,而且还必须“能群”和“担当”,“做人”是教育永恒的宗旨和使命。

     崔其升认为,课堂教学不过是实现这个宗旨和使命的路径,因而对教学的探索需要不断扬弃、创新和超越,什么“语文味”、“学科化”、“教学个性”乃至于“模式”、“经验”都不过是脱离教育本质的自娱自乐,是属于典型的“小楼一统”的“小格局”,教学最忌刻舟求剑、画地为牢。在他看来,那些远离教育意义的许多关于教学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我们要鼓励和感谢对杜郎口的争论。我认为,一切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唯有是指向于‘人’的才是正确的,其他的就一定是荒谬错误的。”他说,“我无意和任何人争锋,争论孰是孰非。我也根本不是什么‘教育家’,我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点事,不违良知、不辱使命,以生命来捍卫教育事业。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引领老师们从‘学科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师’,让学校从‘教学’升级为‘教育’,我的目标就是通过培养好的‘人品’来孕育出一种教育‘精神’。我自信我的改革。”

注:

   李炳亭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

崔其升:杜郎口中学校长

点击数:349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