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专栏 >> 科研专栏 >> 详细内容
 
科研专栏 >> 正文
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日期:2016-04-02 19:39:21  浏览量:323

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于漪

(秀水高级中学教科室摘录)

于漪著名教育家、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小学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 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有一颗中国心。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对自己的国家缺乏感情,对中国的文化缺乏认同,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心,不能自律,即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也难以对社会作出贡献,弄得不好,有的会起负面作用。这一点我们不牢牢把握,我们花的力气也会付诸东流,有负于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的,唐太宗也晓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学历史本身就是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人向来很讲历史,但是现在的学生对历史知道得甚少甚微。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历史课在它的基础教育里受到高度重视。有一套美国的语文教材几乎是按照它的历史来编撰的。它的文学基本上由土著文学和殖民文学结合而成,但教材中讲到文学时到处洋溢着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那种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跃然纸上。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对外是屏障,对内是黏合剂。可是,我们对母语的重视往往及不上对外语的程度,这实在是荒唐。初中进入高中的保送生只要检测数学、英语,语文无此殊荣。难怪曾发生这样的怪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用外语教,美其名说“双语教学”,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罕见的。在很多国家,母语教育的分量都比我们重,比如美、法的母语教育,课时总量占总课程的22%上,俄罗斯占27%我国台湾地区占22%而我们内地约占18%上海还要低—点。学生,为什么对中国文化不怎么知晓不怎么认可,难道是他们的责漪任吗?不,关键在我们没有教,没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深入思考这件事,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承本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不相同的地方,其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修养,追求理想与人格的完美。翻开中国古代的任何经典,几乎所有的书都讲修身养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日三省吾身”等,均讲究道德,讲究做人,讲究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与教育的本质紧密相连。

  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的论述,无不聚焦在对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提升,精神力量的增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须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学生把握做人的底线,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判断力,就会心明眼亮,抵御垃圾文化、腐朽文化的诱惑,健康成长。

点击数:323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