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动态 >> 详细内容
 
校园动态 >> 正文
自主 合作 探究 ---秀水高中高一化学组《物质的量浓度》同课异构
日期:2019-11-06 12:38:52  浏览量:602

10月11日和10月12日,秀水高中高一年级化学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教学内容为«物质的量浓度»。开课教师为赵王峰和宋春海两位老师。其他化学组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同时,张锦荣顾问也走进课堂,深入教学调研。

针对同样的课题,教学设计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所展现的教学风格也各具特色。两堂课都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异曲同工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展现了我校化学组的积极风貌。

理念先进,时效高效

 “最近发展区” 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他把每个人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称为“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则称为“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赵王峰老师和宋春海老师都很好的遵循了这个理论。

    宋老师对学考标准研究得非常到位,对学生的学情也掌握的非常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针对性强,选择的课堂练习也非常精准。同时,宋老师的语言也很精炼,通过整体(人)与局部(手)的关系阐述溶液中溶质与溶质离子之间浓度的关系,既生动有趣,又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形成了关于物质的量的知识网络。在最近几年的选考和学考中,题目的信息量逐年增加,所以,宋老师非常重视文本的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抓住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中的关键词,深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易错点,并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突破了溶液稀释这一难点。

    赵老师通过一组图片,展示生活中各种有关浓度的表示方法,回顾质量分数的计算,接着创设一个思维冲突情境,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让学生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团队协作,反思实践

课后两位上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听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见仁见智,不虚夸不溢美,把各自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与参会教师进行了交流。陆美丽老师和王鸿燕老师分别从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情感教育﹑学习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六个方面加以评价。

陆美丽老师评价两位老师目标的制订符合化学课程标准,体现了目标的针对性,适切性,体现概念教学的特点。从整节课看,两位老师的教学与制订的教学目标吻合,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也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合作的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够化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宋老师将概念教学与生活实例相连,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设计一系列练习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同时适当增加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溶液稀释等问题,并适时给出需要注意的事项,适合我们的学生发展层次。通过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类比溶质与溶质离子之间浓度的关系,语言表达准确、简练。

    赵老师创设一个思维冲突情境,中和10%NaOH溶液100g所需盐酸的质量的计算,从而在教师引导下引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整节课设计思路新颖,清晰,领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符合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整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课的引入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形成,一气呵成,使学生深刻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内涵。

图片3.png

图片4.png

王鸿燕老师从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情感教育进行点评。宋老师经验丰富,对高一的学生也非常了解,学考的考点也研究的非常透,落实到位。针对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比较薄弱的情况,宋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宋老师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落实双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人和手的关系类比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非常形象,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同时,注重练习的选择,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再次深化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另外,结合生活常识,解释稀释问题,深入浅出的突破难点。

 

 

点击数:602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