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策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教科室摘录)
教师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核心,它需要学校文化来引领。课堂智慧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关键,需要教师自生性动力、共生性动力、外驱性动力“三力”驱动。这样,教师才能成就学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成就他人
文化引领,涵养教育情怀
学校应该具有思想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学术的高度,以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学术提升,教师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多一份淡定和从容。
教师发展需要学术引领。学校具有学术机构的特点,需要文化引领、理念支撑。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说:“中国人不缺知识,缺的是文化和规矩”!人大校长纪宝成说:“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往往是一所学校的亮丽的风景”。现实中我们往往强调知识的固化堆砌,忽视了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学校不止是知识的聚集和发散地,更是精神的家园、文化的圣地。教师应该是文化人,既要有精神的追求,更要有灵魂的高度,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文化素养,兼具人格和学术魅力,才能减少“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和“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三力”驱动,提升课堂智慧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开展了“聚焦课堂”“有效课堂”等主题教学研究活动,以及“提高中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效益的校本研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行动研究”。我们从中感悟到:课堂既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地,又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教师自我内生性动力是根本,群体共生性动力是催化、外驱性动力是保障,“三力驱动”能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在课堂发展。
课堂建模:诱发教师内生性发展动力
以生本性课堂学习活动建模,激励教师研究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改变“以书为本、被动灌输”的教学局面。引导教师吸纳新课程理论和学科课标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改善课中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被动接受向有意义接受与自主合作探究结合方式转变。鼓励教师基于课堂实例建构课堂高效学习活动模式,形成“以生为本 高效课堂”的课堂活动新模式。
以高效性课堂教学策略建构,激励教师研究教情,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改变“以讲为主、教师中心”的教学局面。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吸纳主体教育、建构主义、有效教学、多元智能等教学理论,强化教为学服务的理念,促使教学方式由单一讲授式向精讲与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鼓励教师基于教学课例提炼高效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如语文组以“引导性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先行组织者作用为理论依据,提炼了“课前写学案,初探问题→课中用学案,深探问题→课后善学案,温故知新”的“互促式学案导学”策略。
以学情变化诱发教师诊断和改进课堂的探究欲。课堂建模促进教师反思优化教学,在真问题解决中、在学生生动学习中、在“中和位育”中和而不同。教师课堂教学专业发展的欲望一次次获得满足,就会产生成功感,就会在不断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积淀、发酵、丰厚自身专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互助磨课:凝聚教师共生性发展动力
如果说上课主要是教师独舞,集体备课、议课则是教师生命的交响。互助磨课作为交响乐中的最强音,既有教师个体的辛勤耕耘,更有教师之间的智慧分享、思想砥砺和精神感染,有利于激发、凝聚教师专业发展的共生性动力。
我们着力改变教研方式,促使教学研究由泛杂的一般教研,向以聚焦课堂为主的校本教研转变。展开“为了课堂、基于课堂、在课堂中”校本教研行动,推行GTG备课、观课、赏课、圆课等磨课活动,为教师改革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提供动力支持、智力支撑和制度保障。“GTG”是个体、团体、个性首个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
“GTG备课”一改传统的一次集体备课为三次备课:教师个体先重点备课标教材,完成教学设计简案;备课组基于学生共性重点讨论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引导、效果反馈等问题,形成教学设计共案;教师个体再次备课,以备本班学情为核心,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形成可行、高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个案。 “GTG备课”带来了三个变化:教师由应付检查抄写下载教案转为追求课堂精彩精心设计教学;教研组由应付检查转为创造性解决备课中的新问题;集体减负增效,浓厚了教研氛围和教研内涵。
我们的观课、赏课、圆课,是由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发展起来的,它有如下特点:一是“8+1”观课,从课前准备、课堂阅读、课堂参与度、合作交流度、课堂关注度、当堂“四清”、课堂练习过手、常规养成度八个方面观察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仅从教的活动观察教师的基本素养。二是用“三种眼光”议课,即用欣赏的眼光发现闪光点,用学术的眼光探究疑惑点,用发展的眼光探寻改进点,克服了传统评课的批评、挑剔、定论的视野局限。三是用“同伴互助”赏课,以“GTG备课”集体分担教学压力,使课堂智慧分享心境和美。四是用“同课异构”圆课,围绕同一课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建言献策,不仅使课能够圆“缺”圆满,也促使议课者回头反观优化自身之课。
互助磨课基于一种坦诚平等、尊重开放的心理分享同伴经验,借同伴之力激发专业活力,凝聚合力形成发展动力,从而在共享双赢中提升了团队共生性发展动力。
课堂监控:强化教师外驱性发展动力。
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环节、内容入手促进教师发展,我们按照“落实常规,捍卫常识,提升常态”教学要求和“全员监控、全面监控、全程监控”管理策略,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使教师走上科学、规范、高质的教学发展轨道。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互助组,催生教师发展动力。按照“亦师亦友、互敬互督、互学互动、共生共荣”理念,提出如下要求:勤于学习,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善于教学,形成优质教学互助组,每月至少一次共同备课、相互观课、互动赏课圆课,每学期至少有一个同课同构或异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异构教学课例;勇于教改,组建减负增效研究组,互助发现教学突出问题,讨论行之有效的教学问题解决策略,探索切实减轻师生过重负担、科学高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
事实表明:共生性动力与内生性动力是相互转化的,外驱动力与内驱动力也是相互转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在课堂监控下不断获得自我更新的动力,则必能扎根于课堂、枝繁叶茂于课堂、硕果飘香于课堂。
丰盈生活,提高职业幸福感
搭建“盐道论道”平台,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在分享中破格:通过“学生问道”“家长观道”活动帮助教师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满意度;通过“专家授道”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涵养学术;通过“教师论道”展示教师专业成长的精彩、分享教育人生的幸福;通过“外出问道”鼓励教师带着新成果去交流、带着新任务去参加、带着新想法去实践。
组建教师沙龙,促进教师兴趣发展。我校开展了“摄家子——摄影沙龙”“读得其乐——读书沙龙”“书法沙龙”“骑游协会”等教师沙龙,既满足了教师兴趣爱好、展示了教师个性特长、融洽了教师关系,也提高了教师生活品质。
这些活动和举措,在激发教师专业研究力、增强学术影响力、扩大专业感召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生命归宿感和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