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晚报记者 沈爱君 通讯员 郑军亮 照片由郑军亮提供
为了加强地区间高考语文复习的信息交流,促进复习教学的经验共享,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训练的实效性,3月23日和24日,嘉兴教育学院在秀水高级中学召开了丽水、台州、舟山、嘉兴四市联合举办的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研讨会,嘉兴市高三语文新课程培训活动与此次研讨会一起进行。研讨会安排了3场专家讲座和3场课堂观摩,与会的高中语文老师们就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展开了热烈研讨,晚报记者整理了其中部分精华观点和建议,与家长和学子们分享。
古诗文复习:随题悟理,随篇积累
此次研讨会上,秀水高级中学的戴荧荧老师展示了一堂《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古诗文的优美深邃,激发了与会老师对古诗文这一高中语文学习难点的探讨。嘉兴一中老师奚素文的讲座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奚素文说,古人曾言:“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比起古文来,诗更精练也更具跳跃性,读懂诗歌需要文言基础,也需要文化、历史等知识的储备,因而更具挑战性。从能力层级看,它是最高的“文学鉴赏”。因此,古诗词鉴赏向来是高考中的难点,在高考古诗词鉴赏备考中,师生们普遍存在焦虑情绪,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形象类、语言类、表达技巧、思想观点”等几大类题型,归纳相应的答题技巧,然后让学生课外做题,自己校对答案。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学生应考时最大的困惑是“技巧都知道,就是读不懂诗词本身”。
奚素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立足读懂,随篇积累,典例提升”的策略。这里的“读懂”,主要是指对诗歌词句层面的解释、理解,进而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为把握诗歌情感与主旨奠基。在应试语境下,拿到一首诗,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先找直接抒情的词句,找不到直接抒情的词句就去找寄寓诗人情感的意象,这是大致之法。但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是流动的、复杂的,当诗中的意象色调前后存在反差,直抒胸臆的句子不能统领整首诗的时候,难度就来了。北宋范温《潜溪诗眼》中说:“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当代学者孙绍振先生说:“情感要动,而且要在动中把意象贯穿起来,统一为有机的结构(这就是意境),在古典诗话中,叫作‘意绪’或‘意脉’。”所以,还是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咬文嚼字,品味意象,贯通意脉。
奚素文说,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提笔译诗。虽说诗不可译,一译便韵味顿失,但在考试环境下,这是一个有效的抓手,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要通顺并且尽可能保留“诗韵”地译下来并非易事。除了像文言一样调整一些句法、语序,还要沉入字里行间,揣摩意象整体的暗示性,尤其是从意象的时令、色彩、温度、环境等角度体会其联想意和附加意,进而整体上把握诗境和诗人的情感基调。毕竟,“诗”不同于“文”,它的画面不是意象的简单叠加,而是诗人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讲求“意境”的协调和高妙。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摘一些名家的相对比较陌生的诗歌,连同名家赏析一起发给学生,让他们早读时看看,不设题目,就是让学生积累鉴赏的经验;或者让学生每堂课前讲一首诗或词,“每日一诗”,其实就是督促他们多读诗,多积累鉴赏经验。
奚老师认为,高三古诗词复习,不能止于做题。首先,立足读懂,在猜读、笔译中入境,这是夯实基础;其次,随篇积累,从“篇”到“类”作整合,这是着眼于知识;最后,典例提升,在典例“活”做中超越,这是着眼于能力。立足读懂,随篇积累,典例提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一种积累的意识,“昨日所学能为今日所用,那么,今日所学也必能为明日所用”,尤其是在高考一天天临近的时候,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备考时还是要沉下心来,给考生“日日有得,得得相连,厚积终能薄发”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语言知识运用:固其“本”,适其“变”
读到高中连请假条和申请书也不会写,这是前些年高中语文被诟病的地方。近年来,我省高考语文逐步增加了语言知识运用类的题型和分值。台州市天台中学老师庞加栋在研讨会上所作的讲座,正是由此展开。
庞加栋说,2010年写海报、2011年写公益广告、2014年拟写信的正文、2016年写倡议书,都明显体现了实用性。他举了例子分析——
2014年浙江卷第6题
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个字。(4分)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
评分标准:内容中合理涉及衣服,得1分;涉及围巾,得1分;涉及道歉,得1分;语言得体,逻辑思路清晰,得1分。
审题问题,错把写信者设定为买家,得0分。
特别注意:如文中提到店家需买家将围巾寄回,应提及邮费,否则扣1分。
2017年模拟卷第5题
下面这份申请书的正文存在一些问题。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重新拟写(不超过30个字)。(3分)
老师,我记得学生证是放在家里的,但翻箱倒柜都没找着。我这人比较马虎,可能是乱塞乱放弄丢了,今后我会注意改正。现在我需要学生证办理公交卡,麻烦老师补发给我。谢谢老师!
这两题考查的都是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准确。
庞老师认为,强化微写作是语用题复习的必经之路。他的做法是:精选例题,熟悉题型。在实际复习中针对实用小文体题型紧扣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精选例题,编选练习,强化微写作,熟悉题型。
此外,浙江省2011年和2015年考过图文转换。图文转换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形式变化,本质稳定,应用性增强。庞老师的做法是:开阔视野,分级训练。提供阅读报纸的机会,活化思维,促成多样化的积累。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读报课,限定报纸类型和读报的内容,了解国外国内大事,了解各新闻中典型人物的事迹、发人深省的事件,予以认真阅读和思考。分级训练是,低级的如多记忆一些基本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的组词游戏;中级的如用排比句的方式进行练习,或者模仿一些经典的语句,表达不同的含义,或者用替换词句的方式做语言的细化练习;高级的则是自由表达,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精确的文字表达相应的内容,进行语言的训练。二轮复习时回顾自己高一高二时创作的诗词对联,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
高考作文:“理”性论述文写作指导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应慈军老师的讲座主题,是所有老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高考作文内容。
应慈军说,一篇作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以及因此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的体现。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是写论述类文章,如2015年的《人品与文品》(材料作文·阐述观点),2016年的《虚拟与现实》(材料作文·写论述文)。写论述文,导向很好:作文教学更重视文体分类;学生更注意逻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论述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小散文、套话文、举证文屡见;习作不合论述文基本样式;提出观点缺乏现实针对性意识;展开论述缺乏有效路径与方法;夹叙夹议性语言时见于文章中。他建议学生通过“四问”形成合理的论述格局。四问是:针对这个作文题,我的观点是什么?我的观点是针对什么(现实)问题而提的?支持我观点的主要理由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是论述文的价值所在,所以最好是针对现实问题写论述文。
比如有小学生写自己把垃圾扔在家门口的原因是听说现在坏人很多,让其很没安全感。这样一来就可以给文章定下标题为“孩子,你放心地往前走”,然后根据上面的“四问”列出写作提纲:一、我们的生活需要安全感;二、当前社会整体有序、稳定;三、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四、增强安全感的办法:政府、舆论、个人多管齐下……到文章结尾,就可以总结写道:“那样,我们就可以很有底气地说:孩子,你放心地往前走!”
应慈军提醒考生审题要准确。审题的意思是“要我跟谁讲一个什么道理”,所以要归纳材料意思,明确命题意图。立意要有依据,立意就是根据作文题意表明自己的观点,要准确而不片面、不走极端。应慈军还介绍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一类卷55~60分:审题准确,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论说有层次感,语言流畅。二类卷50~54分:审题准确,对题意有较深认识,讲究论证方法,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三类卷45~49分:审题符合题意,偏重使用举例方法来证明观点,事例能说明观点,论说较有力,语言通顺。四类卷40~44分:审题部分符合题意,较多依靠举例说明观点,有论证,结构较完整,语言较通顺。五类卷36~39分:审题部分偏离题意,但仍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结构欠完整,有语病及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