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物理教研组“同课异构”活动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搭建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展示的平台,秀水高中物理教研组于2021年10月20日和21日在本校进行了针对物理新教材《牛顿第三定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由孙宇凯老师主持,旨在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秀水高中全体物理教师参加。
新教材中的《牛顿第三定律》仍相较于旧版来说,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处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而新教材把它放入第三章相互作用里。牛顿第三定律是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在学习了三个性质力——重力G,弹力F,摩擦力f之后,紧接着认知牛顿第三定律有利于学生对下一节受力分析的把握。对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准确性上有很大帮助。
高一物理组杨海老师和孙毓斌老师从我校高一学生的学情出发,深入贯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结合个人对教材的二次处理,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在整节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杨老师带领学生从拍手、推墙、挤压气球的体验中,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接下来,通过弹簧测力计粗略得出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再通过DIS实验精确总结出一对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的结论,由此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然后,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总结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引导学生做受力的初步分析。
孙老师的教学设计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教育目标定位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行为习惯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面对问题、探究问题、找出证据解决问题、解释问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在主动学习与探究中养成行为习惯,发展关键能力。“高大上”的育人目标的“落地”取决于教学能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物理观念,重视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学会合作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关注实际问题,尝试科学创新。课堂上,通过孙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初步总结出了相互作用力的性质。接下来同学们在孙老师的带领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弹力测力计用实验方法探究得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通过气球、马拉车、斜面上的静止物块等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孙老师举出了挂在树枝上的小猴子的例子,声情并茂的带领大家一起在互动谈论中得出了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结束后,物理组老师们齐聚一堂展开热烈的教研讨论。杨老师和孙老师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主要讲述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组内其他物理老师就这节课进行评价与建议。而后活动并没有结束,大家紧接着以《牛顿第三定律》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教材编排的优势。高三孙宇凯老师提出新教材最大的优势:一线教师的编写,使得我们最需要的内容在教材或是课后习题中都得到体现,原来逻辑上不顺畅的地方通过重组的方式得到优化。石磊老师提出新教材内容更是紧扣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引导学生建立物理观念;一对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对比,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相互作用力关系的DIS探究实验更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于华芝老师重点强调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特别提出对教材的处理千万不能忽略新课标的研读,也提出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立德树人的培育。
会上强调新教材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严谨性,删掉旧教材的全部卡通画,以物理学科应有的严肃性呈现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新教材多处进行数字化处理,如DIS实验、多媒体素材等;三是实用性,旧教材中多处重复内容进行删减或重组,课后习题更倾向于生活情境等。
本次教研活动不是为了一堂公开课而公开课,更是一场共同研讨新教材使用的教研,本次研讨的建议给老师们提供了新思路,更是激起整个物理组研究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热情,期待老师们更多的深入研究和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