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建设之深研共进篇39】“数”途同归探异构,“学”海扬帆共成长
——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近日,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数途同归探异构,学海扬帆共成长”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分别开展,各年级教师分别围绕同一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了风格迥异却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现了数学教学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高一:
双师共解百分位之谜
高一备课组聚焦统计核心概念——“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陈亚歌与沈兆晖两位教师,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思维碰撞。通过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两位教师深入探索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路径,同时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磨炼课,为教学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陈亚歌老师以生活情境为锚点,巧妙切入。他借助学生熟悉的“班级身高数据”创设问题情境,可视化百分位数的分割过程。课堂中,他引导学生化身“数据分析师”,在小组协作中动手计算、观察规律,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操作。
沈兆晖老师则着力构建清晰严谨的逻辑链条。他从样本分位数与总体百分位数的内在联系入手,以问题串连层层推进:如何由样本推断总体?关键步骤何在?他特别强调概念形成的逻辑脉络与计算方法的规范性,通过精炼的例题剖析与严谨的师生辨析,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高二:
思维跃迁进行时,探索问题解决多元路径
高二备课组姜坤老师和李娟老师展示了以“经典切线不等式”为主题的同课异构课堂。“经典切线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一个基本方法,需要学具备生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针对学情特点,高二备课组集体研讨,从不同角度切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姜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教学思路清晰。他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再通过专项例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解题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带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经典切线不等式问题,拓展了学生解题思路,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思维空间。
李娟老师以复习常用的切线不等式模型引入新课,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整体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了不同方法的解题特点,理解了切线不等式证明中的常见技巧和解题思路,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高三:
聚焦高频考点,破解思维瓶颈
为进一步优化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探索高效教学模式,高三备课组开展了以“数列求和”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钱娇鸳、张涛两位老师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呈现了两节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示范课,为高三数学复习提供了新思路。
钱娇鸳老师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应用求和公式,并巧妙融入数学思维碰撞点。钱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展示,在合作探究中实现了从“会”到“精”的跨越。
张涛老师以学生常见错题为切入点,通过“错例诊断—方法溯源—变式提升”三个环节层层推进。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辨析错因,从公式适用条件到裂项技巧的灵活运用,逐步构建起数列求和的系统性思维,逻辑严谨而不失灵动。
研讨交流:
互鉴共进,深耕教学
课后,数学教研组开展深度研讨交流。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各年级展现出鲜明特色与扎实教学功底。高一教师立足核心概念,陈亚歌老师以情境化教学激活课堂,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沈兆晖老师凭借严谨逻辑架构,引导学生深度思辨,夯实统计思维基础,为年轻教师成长提供范本。高二教师聚焦方法探究,姜坤老师以多元解题策略拓宽学生思维边界,李娟老师则通过生动讲解与模型建构,助力学生掌握切线不等式核心技巧,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高三教师紧扣复习重点,钱娇鸳老师借“问题链”推动学生由浅入深掌握求和方法,实现能力进阶;张涛老师以错例为突破口,构建系统性思维框架,助力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提升复习效率。
同课异构充分彰显了数学教学的多元魅力,不同教学设计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更推动教学策略的优化创新。秀水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将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耕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文字:数学教研组 图片:数学教研组
编辑:金惠芬 一审:包玉兰
二审:郑军亮 终审:蔡文祥